稻水象甲为全国二类检疫性害虫,原产北美洲。成虫体长2.6~3mm,体壁褐色,前胸背板端部至基部有一由黑鳞片组成的大口瓶状暗斑。幼虫4龄,白色无足,末龄体长8-10毫米。老熟幼虫在活稻根上作土茧化蛹,茧内充满空气与稻根通气组织相通,蛹体白色。
传播途径: 成虫有较强的飞行能力,也可借风力或水流作远距离自然扩散。水稻秧苗和稻草可携带卵、初孵幼虫和成虫作远距离传播。成虫还可以随稻种、稻谷、稻壳及其他寄主植物、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。
危害特点:稻水象甲的寄主广泛,危害面广,尤其喜食水稻和禾本科及莎草科的杂草。在江西中部,成虫在草丛、落叶层越冬,次年3月气温回暖后在沟渠的游草(稻李氏禾)上取食为害,后迁至秧苗及大田(4月中、下旬)为害;沟渠边、山脚田、水深地方为害较重,先在田埂边缘的稻苗为害,渐向中间扩散,成虫多在叶尖、叶缘或叶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嫩叶的叶肉,留下表皮,形成长短不等的白色条斑,长度一般不超过3cm。4月底—5月份,低龄幼虫啃食稻根,造成断根,形成浮秧或影响生长发育,造成黄化矮缩苗。
防治方法:防治成虫在3月-4月中下旬,用25%氰戊辛硫磷、20%甲氰菊酯、高氯啶虫咪等触杀性强的药剂喷雾扑杀,防治幼虫可在移(抛)返青后追施分蘖肥时或发现幼虫时,亩用5%毒死蜱颗粒剂2公斤或2%吡虫啉缓释颗粒剂1500克/亩,或3-5%丙硫克百威颗粒剂2公斤/亩与肥料或干沙、细土均匀拌合撒施,并保水5-7天。当幼虫为害导致黄化矮化较重时,为平衡促进生长,可以亩用镁锌颗粒肥2-3公斤+氯化钾15斤+尿素10斤与上述的颗粒药剂(2%吡虫啉、3-5%丙硫克百威、5%毒死蜱)拌匀撒施,并对危害重的地方多撒点药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