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工业4.0”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界限,带来跨行业的重组和融合,农业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中。农业要加强合作和信息的共享,在城镇化、信息化和工业化同步推进。
2013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,正式提出了“工业4.0”的概念。这一轮新的工业化,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、制造业和信息业的深度融合,并由此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界限,带来跨行业重组和融合,并产生技术模式、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创新。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,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中。
当信息技术进入农业领域,它会渗透入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,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将由信息流把控,并逐渐产生一个新的农业形态。
工业4.0最直观的体现,在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,即农业生产的智能化。北京小汤山的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展示了农田信息采集、农业精准监测、农业自动控制、智能农机具、田间作业导航等五大类产品。通过物联网等技术的投入使用,人们可以实时获得并共享农业自然条件、生产过程、流通过程等环节的信息。“屋里点一点,就能干完活”将不再是梦想。
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领域还不是很大,但是我们可以设想,当智能化发展到一定阶段,通过信息流的“无孔不入”,农业的生产、流通、消费三大领域将相互衔接,农民可以通过把握市场信息提前做好产前规划,通过产中的精细管理减少农资施用和劳动力投入,产后还能高效流通并形成完备的追溯机制。农业生产的智能化,使得农业增长不再单纯依靠自然资源投入,而是更多地依赖技术、信息、人才的增长。
信息化除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,还将使农业产业链发生深刻变革。其一,随着农业与下游加工业、工业的对接,对农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将大大提高。其二,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,在农业的一些特定的领域,将会出现产业链缩短,甚至农产品一经生产,就会直接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。于是,过去农业产业链的中间环节,依靠信息不对称获取利润的商业模式将被大大减少。其三,随着3D打印等技术在食品领域的逐步推广,兼之互联网引领消费模式的兴起,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增多,对数字化的服务要求更高。目前出现的“订单农业”、“淘宝农业”、社区支持农业(CSA),所谓“大众品牌覆灭”的论调,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。
经济领域的变革,最终会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。一方面,随着信息化的深入,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,信息不对称的减少,产业链的缩短,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大大加深,在市场中的地位将大大提高。另一方面,科技的投入,标准化、个性化的产品需求模式,必将减少对简单劳动的需求,同时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智能化的生产,更需要懂市场、懂技术、会操作的新型职业农民。
那么,当这场跨行业的变革拉开序幕,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的步伐开启时,传统农业如何有效地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?新生的农业产业将如何给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岗位,同时这些转移出来的劳动力,又将如何适应新的岗位的要求?
答案是:协同发展。从微观层次上说,协同是合作和共享。众所周知,涉及信息产业的投入前期成本巨大,一旦建成,为单个使用者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,这一特点使得未来产业进入的门槛越来越高。农业生产想要发展壮大,就要学会合作和信息的共享。这个协同,将不再局限于一个行业、一个区域,而是要在全球、全行业中发现各自的价值所在。从宏观层面上说,协同是城镇化和信息化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。农业如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,如何留住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,让他们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待遇,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。
(文章来源:农民日报 姚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