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QQ:3063038005 客服电话:400-819-0345

冬小麦全蚀病的发病危害及其防治措施

点击数 75 回复数 0
孤独星0216
擅长领域:玉米,小麦
发文数:1
好评数:1
楼主发表于 2015/12/15 14:07:20
         小麦全蚀病是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,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—2节。苗期病株矮小,下部黄叶多,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,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。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、分蘖少,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,有的时候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。其发生危害重、传播速度快,一旦发生难以根除,一般减产10%~20%,重病田减产近半甚至绝收。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仅需3年左右,小麦灌浆期—乳熟期是全蚀病症状明显时期。

     一、全蚀病的发生条件:

小麦全蚀病菌较好气,发育温限3—35℃,适宜温度19—24℃,致死温度为52—54℃(温热)10分钟。全蚀病是一种土壤寄居菌,种子带菌和机械作业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。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。一般土壤土质疏松、肥力低,碱性土壤发病较重。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,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。根系发达品种抗病较强,增施腐熟有机肥可减轻发病。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,近几年推行的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病菌在土壤中积累与存活。   

 二、全蚀病的发病症状: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-2节。小麦抽穗后会发生一簇或一片白穗、枯穗、病根变黑腐烂,易于拔起。在晶杆的基部表面和叶鞘内黑褐色菌丝层,老百姓称为“小麦黑脚”。小苗期主要侵染根和地下茎,使之变黑腐烂,似黑膏药状,但干旱时不明显。茎秆根部的叶片发黄,分蘖减少,生长衰弱,严重时死亡。病苗返青难,植株矮小,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。但是由于根部发病,小麦在抽穗后就会过早干枯、白穗(不知情的老百姓有的认为是受干热风影响。

三、全蚀病的化学及物理防治方法:    

     1、物理防治:全蚀病的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-3年,如受全蚀病影响严重可合理轮作倒茬。建议与蔬菜、红薯等作物轮作最少要轮作3~4年。播种尽量晚播,推迟播种期温度下降,可降低病菌发病率。发生全蚀病的地块在机械收割翻地时尽量做到单机作业,单打单收,以防机械传播。如发现得全蚀病的小麦禁止留种,并应及时更换种子,选择正规企业的麦种,增施腐熟有机肥。    

    2、化学防治。全蚀病从苗期染病后期发病,因此要防治上要全程预防与控制,不要等到看到“白穗”时再防治那是就晚了。一是进行种子处理。小麦拌种剂预防全蚀病一种简单易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。市场上现有的小麦拌种剂有:苯醚甲环唑、咯菌腈、硅噻菌胺、烯唑醇、戊唑醇等。推荐使用3%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毫升加水100毫升拌15公斤种子;或者用2%戊唑醇或12.5%硅噻菌胺20毫升拌10公斤种子堆闷2~3小时再播种(但是使用戊唑醇拌种后时不可深播,否则影响出苗)。在上麦全蚀病、 根腐病纹枯病 黑穗病地下害虫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,可选用以上杀菌拌种剂复配60%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有效防治以上病害,兼治地下害虫。也可在小麦播种后20—30天,每亩使用5%己唑醇50ml、20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—200g对水60L,顺垄喷洒,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,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,并可兼治 白粉病 锈病

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