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主要介绍了薄皮甜瓜蔓枯病的症状、病原菌形态特征、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等,为甜瓜蔓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。
河北省乐亭县是华北地区甜瓜生产主产区,薄皮甜瓜保护地生产面积超十万亩,规模化生产已经有近十年的光景,是河北省甜瓜生产重点县区。由于连年种植,各种病虫害不同程度均有发生。2014年乐亭县薄皮甜瓜生产中,甜瓜蔓枯病的发生比较突出,较常年早,且持续时间长,发生面积也多于常年。据笔者2014年2—3月份调查,薄皮甜瓜重茬种植温室发病株率达20%左右,严重温室超过30%(最高达62%);死亡株率达1-5%。自薄皮甜瓜定植后,出现发病中心,病情不断发展,局部为害严重。不仅为害茎蔓基部、茎节处,且叶片、叶柄出现不同程度为害状。部分温室中,蔓枯病病斑发生在叶面中间部位,致使瓜农常与灰霉病或霜霉病或炭疽病分不太清,造成用药不当,影响防治效果。目前,春棚生产处定植后的生长期管理阶段,温室生产处结果后期,是蔓枯病的高发期,提醒甜瓜生产者提前预防,注意查治。
1典型症状
蔓枯病主要危害茎蔓茎基部、主蔓、侧蔓、茎节处以及叶柄、叶片。发病初期茎基部的分枝处出现水渍状灰绿色近椭圆形或条形病斑,向上蔓延到各茎节处,逐渐形成黄白色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型斑,患病部位有时分泌出橘红色胶状物,病斑后期散生黑色的小颗粒(以下简称“小黑点”)。叶柄发病时产生水渍状斑,后期产生许多散生小黑点。在潮湿条件,叶片和果实也可受害。叶片病症多出现在叶缘,并扩展成不规则的扇形,淡黄褐色干枯,病斑后期散生小黑点;湿度大时,叶片中部也形成近圆型或近椭圆型病斑,病斑后期散生小黑点(别于灰霉病、霜霉病)。果实发病部位多发生在靠近地面处,病斑圆形,初呈油渍状,浅褐色略下陷,后变苍白色,病斑后期散生小黑点,同时出现不规则圆形龟裂。由于乐亭县薄皮甜瓜生产主要是保护地立架栽培,果实发病轻,生长期间很少见到,只是在留瓜部位低或后期管理粗放时偶发。
2病原:
属子囊菌亚门真菌。无性态Ascochyta citrullina Smith 称瓜叶单隔孢菌西瓜壳二孢,属半知菌亚门真菌。薄皮甜瓜蔓枯病的分生孢子以双孢多见。
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:
病原菌以菌丝体、分生孢子及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翌年经风雨传播,由茎蔓的节间、叶片和叶缘的水孔及伤口侵入。病原菌生长温度为5~35 ℃,适宜温度20~30 ℃,当棚内相对湿度高于85%、温度在18~25 ℃时适宜发病。在薄皮甜瓜开花至膨大期发生,可使植株早衰,严重影响瓜的品质和产量。重茬温室生产在定植缓苗后如果大水漫灌加上遇多雾多霾天气,温室内高温、高湿、日照不足、通风不良的情况下, 蔓枯病容易发生及流行;温室内湿度大,植株幼嫩时整枝或利用晚上整枝或整枝过迟造成伤口,往往容易引起蔓枯病发生与流行;种植密度大,偏施氮肥等条件下易发病。
4综合防治方法:
4.1农业防治
4.1.1选用抗病品种,相对厚皮甜瓜,薄皮甜瓜一般为较抗蔓枯病。
4.1.2注意轮作倒茬,实行与非瓜类作物2~3年以上轮作,瓜类作物采收后,要及时清除病枝落叶,集中烧毁或进行高温沤肥。
4.1.3肥水管理,合理用肥,减免氮肥的过量使用;浇水时严禁大水漫灌;尤其是嫁接秧浇水时,严禁水面越过嫁接口!
4.1.4整枝打蔓须在晴天进行,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。
4.1.5要加强棚室的温风管理,及时通风排湿;遇阴天或雾霾天时,在温度不是骤降的前提下,也要注意适当通风。预防病害的发生或减缓病情的发展。
4.2药剂防治
4.2.1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药剂浸种。
甜瓜种子用52~55℃温水浸种25分钟后催芽播种,或50%异菌脲600倍液或2.5%咯菌腈悬浮剂1000倍液或75%百菌清600倍液浸种。注意药剂浸种后的种子,一定要用清水洗净种子表面上的药液。
4.2.2发病初期药剂防治。
4.2.2.1灌根
瓜苗定植后用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%苯醚甲环唑3000倍液灌根,每株灌兑好的药液300ml左右,隔10天1次,连续2-3次。2014年夏季及秋末冬初啶氧菌酯蘸根的效果也很好。
4.2.2.2喷雾
发病初期全株喷洒10%苯醚甲环唑3000倍液与75%百菌清可湿性分剂600倍液或2.5%咯菌腈悬浮剂1000倍液混合,7-10天一次,连续2-3次。并交替用抗菌素等杀灭细菌,防止细菌从发病部位的再度浸染。
4.2.2.3药剂涂抹
对茎蔓染病的,于发病初期,可用37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克+2%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0.25公斤比例再加少量面粉拌成稀糊状用毛笔或小刷子直接涂抹病部,隔2~3天涂1次,连续2~3次可抵制该病扩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