达尔文称蚯蚓为“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”。蚯蚓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,连同泥土一同吞入,也摄食植物腐烂的茎叶等碎片。蚯蚓不仅可使土壤疏松,改良土壤,提高肥力,促进农业增产,而且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又特殊的作用。蚯蚓的掘地性保证了土壤的健康,杂食性促进了有机物质循环,敏感性可指示环境微小变化,特别是蚯蚓的杂食性对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。随着现代农业集约化种植强度越来越大,大大降低了土壤蚯蚓的数量,进而弱化了蚯蚓在农业系统中的作用,限制了生物农业的发展。
为了推动京郊循环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,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着眼于提高种植园区废弃物自身处理能力,从源头保障循环农业的发展。从2012年开始,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蚯蚓循环废弃物处理模式,该模式以蚯蚓处理园区废弃物为主体,配合园区土壤改良和生物培肥,在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前提下,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,为园区带来生态、经济、环境三重效益。
循环处理技术要点
蚯蚓选种
蚯蚓的种类有成百上千种,如何选取适合处理废弃物的蚯蚓种就成为关键。废弃物处理需要蚯蚓有吞食性强、繁殖能力大、掘地性能高等特点,这样利于废弃物快速、安全、彻底的资源化处理,通过国内蚯蚓专家的推荐以及考虑北京自然环境等特点,经过反复的品种筛选,最终确定了赤子爱胜蚓作为生物循环处理技术的主推品种。赤子爱胜蚓一般体长35-130毫米,宽3-5毫米,颜色紫色、红色或红褐色,身体圆柱形,广泛分布于北京、黑龙江、新疆等地。
蚯蚓扩繁
由于蚯蚓原种数量有限,就需要快速扩繁蚯蚓。将蚯蚓原种存放在特定繁育区域,繁育区域需要具备蚯蚓安全过夏、过冬的条件。夏天要有遮阳、遮雨条件,并能定期补充水分,地表覆盖自然土体;冬季地表覆盖稻草,并加盖塑料以保持地温。将蚯蚓种平铺,覆盖20-30厘米厚的潮湿牛粪和粉碎秸秆,等到表层牛粪变成颗粒状,再添加牛粪。1-2个月的时间,8-10平方米的区域可扩繁40-50公斤蚯蚓。
物料准备
将日常收集、种植园区拉秧后的植物残体集中堆放在物料间里,当累计到一定量的时候,利用粉碎机将植物残体粉碎至5厘米以下的长度,并用塑料布覆盖,防止随风吹走。提前准备好牛粪,堆放一段时间进行自然发酵,利于蚯蚓的吞食。
堆置发酵
将新鲜粪便和粉碎植物残体混合一起发酵,利用搅拌机或者人力将1方新鲜粪便和1方粉碎残体混合均匀,蚯蚓处理废弃物碳氮比为25比35最佳。喷洒一定水分保持湿润,含水量以手攥住混合物水分不下滴且能成团为最佳,堆置地点适宜为长方形,长宽比例适中(例如20米×3米)。夏季堆置三周即可,冬季堆置两个月。利用种子发芽方法可以检测发酵是否达到标准。
接种蚯蚓
将蚯蚓均匀撒施在发酵后的混合物上层,堆置上方需要搭建简易遮阳避雨装置(遮阳网),混合物表面布置微喷装置,一方混合物可接种1.5-2公斤蚯蚓,pH值维持在7左右,温度控制在20℃-25℃最佳,不宜超过30℃或者低于0℃。
蚓粪分离
蚯蚓年繁殖率可达1000倍,重量增加100倍以上,每天能消耗超过自身体重一半的有机废物,并大约减少废物体积50%。当堆置混合物高度明显下降后,且上部粪便呈现均匀颗粒状,表明处理接近尾声,此时可以将新鲜粪便堆在旁边,并覆盖黑色薄膜,使得蚓粪快速分离,分离的蚯蚓可以继续处理下一批次混合物。
使用注意事项
蚯蚓、作物残体、粪便(牛粪)比例适中,一般10公斤蚯蚓、一方残体、一方粪便混合。给予蚯蚓适宜的生存环境,夏天遮阳避雨,冬季保温,适当通风。同时注意利用土著蚯蚓的作用,作物生育期和蚯蚓生长期结合。
推广应用效果
该技术具有简单操作、便于实施、经济适用等特点。
经济效益
投入主要包括蚯蚓原种、粉碎机、牛粪、简易遮阳遮雨装置、人力。产出包括作物增产、品质提升、产出有机肥、废弃物循环利用等。以草莓园区为例:三年的蚯蚓粪培肥,每亩可增产14.7-97.2公斤,增加草莓在春节期间的上市量;提高果实固形物含量0.5%-0.62%,降低硝酸盐含量30-45毫克/公斤。100公斤的蚯蚓年处理作物残体200方,过腹粪便200方,生产100吨高品质有机肥,可满足面积50亩园区循环农业需要。
60平方米的处理场地即可满足50亩园区使用,物力总投入0.7万元,累计可使用10年以上,每年可产出价值6万元的有机肥,作物增产增收年可达30万元。
生态效益
蚯蚓粪还田可以显著改良培肥土壤,提高土壤生物活力,三年亩施两吨,可提高土壤有机质4.5%-10.4%,速效钾含量增加23.3%-45.1%。蚯蚓粪还田还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蚯蚓数量,提高土壤生物活力,提升土壤质量。
环境效益
该技术可以提高园区自身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能力,促进生态、循环农业的发展,同时还可以带动园区周边环境的改善和治理,为优美、生态、环保的农村环境提供保障。
(来源:京郊日报)